冯友兰强调,讲哲学必须先用正的方法,然后进入负的方法。
按照中国古代思想通常的认识,这个始基必须是高度抽象的,区别于形形色色具体的、可感知的有(万有、万物),否则它就没有资格作为解释终极性问题的最高概念。因而,中国古代的宇宙生成论,都必须设定和论证自己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是最先的、最初的存在。
廖名春先生的文章没有提到恒先后面的无有,因而恒先和无有的关系也就不得而知。近年来新出土的简帛佚籍如帛书《黄帝四经》、郭店简《太一生水》等涉及的宇宙论,也都是或主要是生成论。这一解释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,它不再把恒先当作一个独立的概念,而是拆分为两个各自独立的名词恒和先,它们都是道的同义词。其次,恒既然是独立的最高范畴,恒先之先就是一个表示之先、之前的词汇,恒先就是恒之先,恒先无有就是说:恒是最高的、最初的存在,在恒之先什么都没有,无有就是恒的本质特性、本质规定。关于恒先的涵义,李先生的文章中说:‘恒与‘常通。
构成论探讨万物由哪些最基本的元素构成,五行说和气论就属于构成论。《文子·九守》曰:生生者不生,化化者不化但是,在审美鉴赏中既然没有共同的概念(认识),那么,有没有共同的审美判断呢?康德认为是有的,这就是共通感或共同的情感。
超名任心,故是非无惜。无论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根于心、心悦理义,还是朱子所说的爱是情,爱之理是性,都是这样的具体理性,而不是超绝的纯粹形式。庄子向往并描述过人与动物共处的景象,就是这种境界的真正体现。到亚里士多德,则明确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。
至于佛教,则讲大悲愿、大悲情,是一种普度众生的宗教情感。它不同于道德意志之自由,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自由。
[13] 康德:《判断力批判》上卷,第57页。冯友兰先生称之为风流[6]。所以,情感可以上下其说。[5] 其实,即使是主理派,也不是理与情感截然分离的理性主义者。
这种直觉式的体认,本身就是一种生命体验,在体验中进行认识,在认识中进行体验,才能使人的地位及其生命价值和意义显示出来,才能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。[21] 约瑟夫·克奈尔:《感悟大自然的奇迹》,《中华读书报》2000年7月26日。[16] 康德:《判断力批判》上卷,第76页。但儒家哲学是整体有机论的哲学,无论在历史的发展中,还是在某个哲学家的体系中,都没有出现明显的分化,既没有出现智性与情感的二分,也没有出现知、情、意三分,更没有将情感归于伦理学或美学,而将智性专归于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这样的划分。
这才是儒家理性学说的真正特点。上面所举西方哲学中有关情感问题的一些论述和见解,反映出西方哲学的一些特点,但西方哲学的主流传统是理性主义传统,从这个意义上说,情感问题在西方哲学中是不入流的。
有人据此认为,儒家哲学就是道德主义或泛道德主义。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,其实就是所谓认识论的转向,即讨论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。
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,同于人者五情也。从下边说,情感是感性的、经验的,是具体的实然的心理活动。我用愉快来觉知和评判一个对象,这是一经验的判断。因为情感,且只有情感,才是人的最首要最基本的存在方式。这就是儒家继善成性说。如果说,情是应物的,那么,理便是使之无累于物者,但不能改变以情应物才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。
这是中西哲学所遇到的共同问题,但是解决的方式有很大不同,简单地说,西方是情理二分的,中国是情理合一的。康德很重视休谟提出的问题,并讨论过道德情感的问题,但他的结论是,道德情感是心理的、经验的,因而不能成为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。
但这样一来,他所说的理,虽然可以统御万物,却变成情感世界中的事,可谓之情理,而不是情感之外甚至与情感直接对立的纯智主义。康德把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联系起来,提出人类的崇高感,并且将敬畏之心作为重要的道德情感肯定下来,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有很大的启示。
本心即是情,即是理(性),心、性、情、才是一物。如果真是如牟宗三先生所说,就没有必要谈境界了。
可见,他是以情为真的。当泉水干涸的时候,鱼儿相呴以湿,相濡以沫,这就是生命之真情、真实,人生何尝不是如此。如果从概念或观念上说,情与性与理是有区别的,至少在言说上是不同的(如陆九渊的言偶不同尔),但观念、概念只是认识的工具,语言只是认识的中介,而所谓认识,也是存在认识,不是对象认识,是存在的显现、显露,不是获得知识。以上举出道家、新道家的几位重要人物,并概述其思想与人格特点,是为了说明,道家并不主张无情,更不是纯智主义。
道德哲学固然是儒学的核心,但它并不只是纯粹实践理性意义的道德哲学(在这个问题上,我不完全同意牟宗三先生的超绝的形而上学的说法),而是与美学、知识学结合起来,建立一种以境界论为理论形态的整体论的德性之学,这其中,道德情感居于重要地位,甚至可以说,居于中心地位。上述所引,正表明庄子反世俗的精神,却不能成为庄子反情感的证据。
诗言志,诗言情,这是诗的根本特征,情与志都是讲人性和人生问题的。这就使人明了:建立鉴赏的真正入门是道义的诸观念的演进和道德情感的培养。
但是,性和心是不能分开说的,心和情是不能分开说的,这就是所谓心性之学,心性之学也就是性情之学。西方的另一些哲学家则把情感归之于美学问题,用情感解释审美现象。
我认为,这样的划分和判准是值得商榷的。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它又是一种目的理性。这些原则虽然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式不完全相同,但它同样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。将心灵视为整体的存在,并在整体中突出情感的地位与作用,以情感为核心而将知、意、欲和性理统一起来,这就是儒家哲学的特点。
名者逻辑概念也,亦即认识也,从本体论上说是实在论的。今以其无累,便谓不复应物,失之多矣。
这才是中国哲学的特殊性。良知既是是非之心,又是好恶之心、真诚恻怛之心,情与性是合一的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它与西方的哲学方法有可比性。我认为,这样的说法太狭隘、太绝对了。
© 1996 - 2019 官官相护网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
地址:松榆南路